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卡塞爾當局出動了消防車
日期:2017-04-14 / 人氣: / 來源:
五年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將在卡塞爾和雅典上演“雙城記”。本屆卡塞爾文獻展主題為“以雅典為鑒”,旨在回到西方政治文明的發(fā)源地而如今深處危機,被歐洲邊緣化的雅典,這不是一種懷舊,而是基于過去的理想模型對現(xiàn)實世界的再思考,和對將來世界可能性的構想。以下為“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綜合報道。
▲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海報
卡塞爾文獻展與威尼斯雙年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并立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作為先鋒藝術的實驗現(xiàn)場,卡塞爾文獻展已不僅僅屬于德國,它已經(jīng)成為國際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坐標,是西方文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西方社會的時代鏡像。五年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爾從寧靜帶入喧鬧,文獻展也成為整個城市的節(jié)日。整個城市為之而動,街道、公共場地都派上了用場,各類展覽作品和相關的藝術活動散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卡塞爾文獻展的主要展場分布于: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文化火車站(Kulturbahnhof)、文獻展廳(Documenta-Halle)、桔園宮(Orangerie)、賓丁啤酒廠(Binding-Brauerei)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參觀卡塞爾文獻展也就成了一次文化藝術之旅,文化和藝術成為了生活的必然部分。
在卡塞爾文獻展現(xiàn)場
▲ Expiration Movement藝術裝置,Daniel Knorr,2017
上個周末,Daniel Knorr的新裝置項目使至少30名在場的市民打給了消防局。 Expiration Movement 是Daniel Knorr為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呈現(xiàn)的新藝術項目,這項藝術打造了一座隸屬于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的冒著白色煙霧的塔,卻拉響了這座德國城市上空的消防警報。
▲ 卡塞爾文獻展主展場之一: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在上個周末,這項裝置藝術首次運行時,超過30名有關市民打給了當?shù)氐南啦块T。然而,卡塞爾文獻展在卡塞爾當?shù)氐恼箙^(qū)直至6月10日才拉開序幕,而Expiration Movement 已經(jīng)從上周六釋放煙霧,以紀念卡塞爾文獻展雅典展區(qū)的開幕。
▲ Expiration Movement裝置圖示
卡塞爾當?shù)叵谰重撠熑薔orbert Schmitz在周一接受采訪時說,消防局每接到這座塔的報警電話,都要確認火情是否真實存在。
對當?shù)氐南狸爢T來說,他們度過了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周末。并避免在整個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期間,坐落于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的塔再次出現(xiàn)這種情況,消防部門迅速與負責卡塞爾文獻展運營的有關公司簽署了協(xié)議。博物館將設有一名安保人員駐守藝術現(xiàn)場,通過電話及時反映情況,監(jiān)督該項藝術裝置。他的任務就是,在接下來的展覽期間里,每接到一次報警電話,就要確認一次這座建筑有沒有真正起火。
▲ 卡塞爾文獻展主展場之一:文獻展廳
Schmitz 解釋說,如果真的有嚴重火情,煙霧只能是黑色而不是像Knorr的煙霧裝置所釋放的白色那樣,但是Schmitz表示他很高興人們能保持如此高的警覺性,“市民的警覺性和參與度都在使這件事變得好起來。”他說。
除了導致些許恐慌之外,Expiration Movement 顯然也遭遇了一次財務危機——在卡塞爾文獻展雅典展區(qū)報道之際,Knorr為了維持這一裝置藝術在展出期間早十點至晚八點的每日運轉,不得不銷售藝術手冊來獲取資金。
▲ 卡塞爾文獻展主展場之一:文化火車站
上周,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在雅典也拉開了序幕,并截止至7月16日,將在整個雅典地區(qū)開設不同展覽場地。同時,卡塞爾展區(qū)將從6月10日開放至9月17日。
▲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
關于卡塞爾文獻展
▲ 第一屆卡塞爾文獻展的外部景觀與內(nèi)部展廳
第一屆文獻展由德國建筑師、畫家、設計師和策展人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于1955年創(chuàng)立,被認為是從傳統(tǒng)的沙龍式展覽到現(xiàn)代意義上的展覽的分界點。
▲ 阿諾德·博德
時值德國戰(zhàn)敗10年,百廢待興。首屆文獻展的主題為“20世紀藝術:1905-1955年的繪畫、造型藝術和建筑”,主要目的是讓納粹統(tǒng)治下被壓制的重要現(xiàn)代藝術作品和文獻重見天日,并為不受待見的“墮落藝術”正名。documenta由此得名,它在拉丁語中也有“傳道授業(yè)”和“精神思想”的含義。于是,卡塞爾文獻展在創(chuàng)立伊始,便被賦予了嚴肅的批判和反思色彩,有別于一般的沙龍和新藝術流派展覽,如阿諾德•博德所說:“人類理應可以做一些新的嘗試。”
▲ 第一屆文獻展團隊
而阿諾德•博德本人,連續(xù)擔任了三屆卡塞爾文獻展的總策展人,也因此被稱為“文獻展之父”。
▲ 文獻展文獻
在第四屆卡塞爾文獻展中,誕生了一件標志性作品,就是這件由空氣包裹做成的雕塑。行為藝術家克里斯托和妻子珍妮·克勞德用他們在卡爾斯奧厄草坪上的作品“5600立方米的包裹”引領了藝術及其展陳形式的變革:這個空氣包裹由 2000 平方米的聚酯纖維布制成,系在一根 3500 米長的繩子上,時人戲稱為“草坪上的蘆筍”或者“香腸”。這是城市公共空間中一件極具娛樂性的臨時藝術作品。其制作過程(總共試了四次才立起來)本身就令人嘆為觀止,并和為實現(xiàn)該作品而開展的籌資活動(本身即足以成為銷售學研究的典范)一樣,構成整個作品的一部分。
▲ 克里斯托夫婦作品“5600立方米的包裹”全景圖
▲ 作品近景
▲ 設計手稿
重要轉折點發(fā)生在1972年的第五屆文獻展,由哈羅德•史澤曼(Harald Szeemann)擔任總策展人。主題為“對現(xiàn)實的質疑-今日圖像世界”,瑞士人史澤曼拋開傳統(tǒng)藝術展以年代、派系或地域為策展依據(jù),大膽引入裝置、觀念、行為等藝術形式,強調理論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藝術和社會、個人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該屆文獻展首次邀請了當時的兩大社會主義陣營-中國和當時的蘇聯(lián),但兩國均因種種現(xiàn)實因素未能如愿參展。該屆文獻展中囊括了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馬塞爾·布達埃爾(Marcel Broodthaers)的作品,前者被譽為“社會雕塑家”,后者探索語言和圖像在意義表達和再現(xiàn)時的兩重性和分裂性,并延伸至對藝術系統(tǒng)權力的探討,他的作品對其后40年的全球藝術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admin
推薦內(nèi)容 Recommended
相關內(nèi)容 Related
- 展會營銷策劃 企業(yè)成功參展的不二法則03-06
- 福家智能幸于吉隆坡科技展精采亮相12-24
- 揭秘中關村十大‘TOPSHOW’科技展廳12-24
- 2019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龍華分展場開幕12-24
- 2020亞洲智能陳列展示及商超設備展展位火爆預定中12-24
- 「ARTS 2020上海國際軌道交通展」展位火熱預訂中!12-24